2022年5月5日上午,李国振名师工作室邀请了华南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何小亚教授在河田中学一楼报告厅召开《数学高考复习攻略——高考命题者的视角》讲座。参会人员包括汕尾市李国振名师工作室全体成员、汕尾市欧阳先平名师工作室全体成员、陆河县河田中学校领导、数学科组教师以及高三学子们。 作为一名仅有四年初中教学经验的青年教师,抱着积极学习的心态,脑海中带着:“1.如何在送初中生上高中的前提下,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2.如何在初中阶段训练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为高考打下基础?3.如何在初中阶段发展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三个问题,开始虚心聆听讲座。 何小亚教授以一首幽默的相遇诗,开启了同学们的大学梦。本次讲座的主要内容是1.数学是什么?2.学数学要学什么?怎么学?3.数学高考瓶颈突破共三大模块。第一部分讲述了数学“三玩”:数量关系、空间形式、模式结构和数学“五追求”:精确、严谨、简洁、概括、统一。同时还强调了数学在生活中的地位与作用,从宏观到微观,数学无处不在。 听何教授的讲座,仿佛回到了大学时代,思维更开阔,站在较高的层面看待数学,整体审视数学世界。其中数量关系—代数的根基:复数-实数-无理数-有理数-分数-整数-自然数-1;空间形式—几何的根基:三维空间-体,二维空间-面,一维空间-点,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从高等数学到初等数学,从复杂到简单,抓住数学的根基。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讲座的第二部分:学数学要学什么?一学数学概念,二学数学原理,三学问题解决。听到这里,才意识到在数学教学中,概念学习的重要性。以往教学,在应试“唯分数论”的压力下,我总是急忙给予学生数学概念,侧重后面的知识训练,以为数学要多练才能掌握知识点。正如上周去水唇中学听公开课《函数的概念》,在反思的过程中,一前辈问我:“函数的概念本质是什么?”我突然愣了一下,此前确实没有好好地去思考这个问题,立即翻书查出课本原文定义:“一般地,在一个变化过程中,如果有两个变量x与y,并且对于x的每一个确定的值,y都有唯一确定的值与其对应,那么我们就说x是自变量,y是x的函数。如果当x=a时y=b,那么b就叫做当自变量的值为a时的函数值。”经过与前辈教师交流讨论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理解函数的本质:“x定,y唯一定!”抓住本质,方便学生深刻理解函数概念。 还有一个比较惊讶的思维是:可以把数学中字母看成“框”,内容自己往里装,如在理解平方差公式时,可用图形符号表示帮助学生理解;还可以把字母看成点、线段、面积、体积,从不同维度去看。其次,学习数学原理实际上是学习一些概念之间的关系,习得原理不是孤立地掌握一个原理,而是要在原理之间建立联系,形成原理网络。通过解一题,掌握数学灵魂与方法,从而解万题。关于问题解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尽量不要拿出一道题,就给学生方法、套路、模式解题,即方法现行失创新,问题解决难实行。此点恰好解了我听讲座前的疑问,要想训练学生的思维,就要在问题解决这一块下功夫,不能过早地给予学生解题方法,应引导学生独立思考,重视学生解决问题最初的“念”,再一步步探究思考,最终解决问题。同时,在学生思考做题时,教师要公开闭嘴。最后一点,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在中考或高考冲刺期,学生不会,教师就备课哪里,有效设计教学。 加强概念理解、抓住原理结构、学会压缩、懂得化归、掌握数学规律,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要多尝试,多实践,多探索,不断学习,不断完善教与学。
|